发布时间:2025-10-15 17:55:57    次浏览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教育信息化」一键关注部分演讲嘉宾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朱清孟汉族,1958年5月生,河南邓州人,1984年6月入党,1976年9月参加工作,郑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历任河南财经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处长、学工部部长兼德育部主任、党政办主任、院长助理、工会主席;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13年3月任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八届、九届省委委员。 周 民1966生,湖南人。复旦大学工程硕士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14年11月任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导专家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 杨宗凯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长期从事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工作,先后担任教育部教师网联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家工作组组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组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课题技术负责人。 李晓明北京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慕课工作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校长助理、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4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开出了《人群与网络》和《慕课问道》两门慕课。演讲的主题“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 贾 炜公共管理硕士。历任共青团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书记,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长宁区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党组成员等职,现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基础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领域为“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近年已完成及在研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近年来在中文及国际同行评审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学术兼职方面,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任ISO/IEC、JTC1、SC36、ISO/IEC、JTC1、SC36专家组成员;任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编委会成员,任BJE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成员;任IJSmartTL主编;并任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同行审稿专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 Vinod Lohani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Lohani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支持下的科研和学习系统,他领导了多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改革项目。 周 延周延现任新华三集团(以下简称新华三)教育系统部副总监。周延先生于2004年加入新华三,历任教育技术部部长、对外科研合作部部长、教育系统部副总监,在他牵头带领下,新华三深入关注教育行业发展和场景需求,推出IPv6校园网、校园云数据中心、云学堂、移动互联智慧校园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推进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联合课题研发,在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为新华三取得教育IP通信市场领导者地位提供了关键支撑。 蒋东兴1970年1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男,汉族,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近年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研究,在国内外会议和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清华大学保密管理办公室主任、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部重大项目“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简称“小金教工程”)总体技术组组长,主持了该项目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主持或参与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等规划、报告的起草工作。 许维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和硕士。1992年9月至1996年3月就读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4月留校任教。现任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兼任同济大学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物流、网络控制系统、智能自动化理论与工程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包括多项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于广辉高级工程师,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高校信息化、校园网、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并承担网络、高性能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出版相关教材一部,参与和主持多项基金项目。 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南师大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人选、江苏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专委会理事。9项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表彰,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独著与主编专著3部,1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发的课堂观察平台、校本教研评估平台获软件著作权,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方海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数字化学习实验室主任,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智慧学习首席研究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国家信息系统高级项目管理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挪威奥斯陆大学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学习、教育大数据、互联网教育、教师教育等。 邵 加硕士,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技术总监。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和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执行部门负责人。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课题主要完成人获1999、2005、2009和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成果研究一等奖两项和二等奖两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论著15项。 李玉顺清华大学博士,副教授,现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适应性智能学习系统、中小学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等。近几年来,聚焦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一线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区域教育信息化、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教学应用、中小学在线课程开发及应用等实践研究工作。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核心专家、北京数字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核心专家、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级研究员、苹果公司杰出教育工作者、Adobe创意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014、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 张 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局局长。历任哈尔滨市第十三职业中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2012年11月至今任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局局长。该同志工作中率先垂范,勇于创新,在她的带领下,道里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工作经验被《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深度报道。道里区目前是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该同志本人在学校及教育局工作期间曾荣获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卢国强新华三集团云计算产品线总工,云计算产品管理部部长,负责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总体规划和市场策略制定。演讲的主题是“从弹性到聚合,云+教育的展望与实践” 马 可河南许昌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副处长,长期负责基础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推动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郭向敏郑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助理,2004年至今从事一线教育信息化工作,参于郑州市班班通等重点工程建设,所撰写论文多次在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论文评比中获奖。 张兰娟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现任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兼任苏州市教育学会技术分会理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心理辅导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华中师大教育研究院数字化教师研修中心主任。 杨 清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曾任东城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2002年起,在全国首创区域学籍管理系统与中、高考系统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并主持开发学习E网通、学区化资源共享平台、东城教育网站、数字德育等多项信息化应用。编制东城区教育数据规范,实施了东城区教育数据整合建库、东城区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在教育数据建设上,创造性引入资产化管理理念,形成 “建、管、用”并重、“项目与机制”并进的区域特色。在跨学科融合教师专业发展及新型的课堂教学实践上,形成以专题技术应用主导,涵盖研究、培训、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与改进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教研、设备部门联动机制。 周 莉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实践导师。主持国家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课题和市级英语听力教学课题研究。“海淀中小学英语学习社区(简称:海e)”项目负责人。目前的研究领域:英语教育、国际课程、教育大数据、教学测试理论与实践等。 杨 芳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自1987年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至今。自1994年至今担任公共外语博士生英语教学。学术研究领域涉及应用语言学及网络教学。主编了《新英语教程-阅读》第二、三、四版,《研究生英语实用写作教程》,《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和《清华少儿英语》等十几本教材。2004年参与编写了清华大学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合作的英语网络课程CUTE。2012年美国贝勒大学访问学者;参与讲授的《生活英语听说》慕课已在学堂在线和edX两个教学平台有38万学生注册学习。 余建波演讲主题是“未来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2006年开始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课程中心:目前已完成1800门课程,超过4000万人次的访问量)的建设与实施,2010年开始负责上海交通大学视频课程平台(南洋学堂:目前已完成200门课程的建设,视频总量超过8000节次)的建设与推广,2013年开始负责上海交通大学搭建的中文顶尖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目前运行课程366门次,学习者超过100万,获得学分人数超过10万)的课程建设及应用推广。2016年开始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目前已有4万余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 贾小波硕士学位,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认定为“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历任解放军测绘学院测绘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贾小波同志长期在教育信息化和北斗高精度授时领域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通信理论与技术、计算机实时图像处理、卫星高精度授时应用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出版专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1册,编写研究生课教材2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卫星发展专项等国家各部委重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20余个。演讲题目:智慧教育促进教育融合创新 张 庆黑龙江省龙江县教育局信息办主任。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级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在各级各类教育技术比赛屡获殊荣。2005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9月,调入龙江县教育局,从事区域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工作,力争稳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演讲的主题是“信息化支撑课程改革”。 邹广德工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张建伟郑州威科姆科技教育行业市场总监。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级讲师,中国联通教育信息化行业高级顾问,一直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智慧教育论坛进行经验分享。演讲的主题是“智慧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 于春燕于春燕,女,1979年生 ,安徽滁州人,硕士,副教授。现任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信息中心副主任,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教育科研网先进个人,大学计算机基础省级MOOC精品课程负责人。在Internet技术应用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开展研究,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省级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级项目10多项,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等,获省教育厅网络课件评比三等奖。副主编教材《现代教育技术》获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副主编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参编教材多部。近年来,在国内外多个会议上介绍滁州学院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焦建利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习,1989年毕业;同年师从欧阳仑、杨永明、孙昌识教授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开始在陕西宝鸡师范学院教育系执教,1994年调动回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在电化教育系任教,2001年转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随桑新民教授在职攻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理论方向博士,2005年秋获博士学位。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2006-2011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2011-2015分管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现任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包括宁夏大学兼职教授(2010-2012),广东惠州学院客座教授(2011-2013),郑州轻工业学院客座教授(2013-),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客座教授(2014-)。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Inquiry Learning)常务理事,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SICET)亚太地区分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特邀理事,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与MOOC联盟顾问,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澳门基础教育科技应用协会顾问。2015年4月入选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Apple Distinguished Educator , ADE)。《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远程教育杂志》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教育技术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杂志审稿员。 傅 骞傅骞博士,浙江金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师大教育学部创客教育实验室负责人,开源创客工具Mixly及MixIO研发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重点关注物联网技术及教育应用研究、创客教育支持生态研究。 张 治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生物系,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硕士,上海市特级教师,美国East-West Center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兼任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上海市课改委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特聘导师等。曾参与教育部初中《科学》教材审定,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高中《生命科学》教材、教参编写,参加国家基础教育《研究型课程资料包》教材的编写,著、合著、编著出版著作32部,在各种专业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林冬青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曾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福建省十佳信息主管。论文《省级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强身之路的探索》荣获“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写的《教育电子政务深化应用顶层设计》一书2011年8月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省级专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的作用和优势,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成为机制良好、人才成长、特色鲜明、环境改善、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教育信息化机构,实现二年练内功、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六年创品牌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综合实力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在连续两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比活动中,福建省教育厅网站均获得第一名。深入进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的探索,建立了人员补充培训、技术支持、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教育部配发的多个管理系统均在省、市、县、学校全面应用;省里自建的免费教科书、教辅征订、学生服务、留学、科技项目、学位、统一协同办公、视频会议、网络教研系统全面部署和应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 张立凯国际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伟东云教育副总裁兼董事长助理。拥有16年教育行业经验,曾在多家教育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对教育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曾荣获师德先进个人,服务外包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建立网络教育机制,推动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创建专业类实训实践平台,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与应用;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与教学中的真正效益等。 石义琦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外审专家。从教20年,一直致力于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与教研。曾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9项,科研成果荣获过国家级优秀课题、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等奖项17个,发表论文13篇、参与撰写著作7本。目前正在开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同伴教育发展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本真问题》的研究。石义琦名师工作室是深圳市第一个突破单一学科的教师团队,是研究跨学科跨学段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侧重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研究。 陈红军1972年7月1日出生,浚县科达中学校长,大学本科学历,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进修两年,中学一级教师,曾被评为河南省民办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县级教育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在其担任浚县科达中学校长期间,学校升学率一直保持全县榜首。 陈振总宁波市孙文英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海曙区名教师、宁波市创客教育布道者、海曙区名师工作室(创客教育)导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库成员、宁波市政府采购专家成员、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宁波市实验小学支部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海曙区总支委员。一直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应用提升的STEAM教育研究,《网络绿洲 快乐成长——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小学课堂教育创新的实践研究》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还多次参与了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和省信息技术学科规范制定工作,浙江省省教研室的肯定。多次在全国、省、市、区中作专题讲座,诸如“基于知识生长的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等讲座,受到与会专家及教师好评。 杨国武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IEEE人工智能学会量子计算专委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与数据分析、形式化方法、量子计算、控制理论。主持了4个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个博士点基金和科技部核高基重大专项的仿真模块等。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检索22篇、EI检索31篇、ISTP检索16篇。报告的主题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研究与应用”。 锁志海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主任,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长期致力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网络舆情管理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综合校情统计分析等研究。主持西安交通大学985、211信息化校园专项建设,先后主持或参与CNG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等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奖励、陕西省国家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先进表彰4项。 张建华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北航信息化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航信息化执行小组组长,北航门户网站总编总监室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15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2014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国家成果专利5项。 康永平1972年11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计算机工程师,现任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教育信息化设计、学生网络空间人人通、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等领域。交流发言主题是“基于学生成长数据的教育评价变革”。 杨现民杨现民,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先后在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进修。主要从事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移动与泛在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含10篇SSCI文章),出版学术专著3部,组织编写《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10多项课题。作为系统架构师和核心研发人员,参与多个教育软件系统开发项目。核心参与多项国家与地方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 李笑非李笑非,女,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人大代表。长期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有探索有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负责、主研多项课题,发表多篇文章,主编和参编多部著作,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奖励,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高端论坛并做专题发言。荣获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四川省优秀班主任、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余珍有博士,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兼任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课程咨询专家,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经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6部,译著1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篇。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儿童英汉双语学习与教育、师幼/亲子交往与幼儿学习,代表作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幼儿园语言教育精要》(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幼儿园英语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Early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A Historical Overview”等。 杜继纲1968年11月出生,教育学博士,副编审。曾任学前教育杂志社主编,2015年入职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系)。发表《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历史与理论分析》、《学前教育的活动取向研究》等论文和论著。 王建平教育学硕士、教授,九三社员。1989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校长,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常务副院长(正处级)。在担任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校长职务期间,将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的、集学前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幼儿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于2011年12月并入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暨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并担任学前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附属幼儿师范学校校长。他带领这支队伍完成了平稳过渡,并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中等师范向高等师范的转型。组织制定了学前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国际视野、本土特 色、区域协同”的学院发展新理念,以实现“培养、培训、科研、服务、研发”为一体的学院发展最终目标。在履行院长职责的同时,他还倾心于比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西方健康教育思想史》、《当代比较教育学》、《学校健康教育概论》等著作,申请两项北京市课题,国家社会哲学子课题。将比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前教育的改革中,实施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改革新模式,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孔震英北京市学前教育技术专业技术委员会会长,北京市芳庄第二幼儿园园长,中共党员。孔震英园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1年,担任幼儿园园长23年,她伴随着芳庄二幼,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由一所只有2个人的园所成长到拥有500余名幼儿,80名教职员工,成为北京市示范幼儿园,信息化示范基地。这二十多年来教育成绩斐然。在工作中,她一丝不苟,严于律己,是大家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大家经常被她独到的见解,特有的专业知识所深深地折服,同时,孔震英园长担任北京市学前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推动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点带面的进行着信息化教育的辐射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推动学前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迈向了新的高度。她有着鲜明的办学思想,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科学探索活动及民间艺术特色为表现形式,利用多种手段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幼儿的过程中一直就是致力于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把芳庄第二幼儿园建设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名园,带动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今信息化教育已然成为一对翅膀带领孩子们飞向最好的未来。教育工作看似快乐,实则艰辛,她常说:“是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快乐的内涵,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铸造更大的梦想,引领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霍力岩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系)主任。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教育、比较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与督导。北京师范大学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陈 琳教授,国家特色专业主持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国家精品教材主持人,国家规划教材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优势学科主持人,江苏省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主持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100多篇论文发表于《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持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教育现代化。您喜欢这篇文章就请分享给朋友们吧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www.ict.edu.cn微信号:ictedu感谢关注:中国教育信息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